图片
开启】——————第四讲:复杂笔势图
一、浅言
本版块把诸多古人之势再次展现在读者朋友面前,到本讲可以算作基础理论的完结篇,待本讲介绍完,笔者将结合“笔势”陪大家一起图解各名帖中的奥秘。
二、复杂笔势
“复杂笔势”即复杂的复合笔势(以下称“复合笔势补”)。依宋人《翰林密论二十四条用笔法》、佚名《书法三昧》、李淳《大字结构八十四法》、姜立纲《七十二例法》刻石、蒋和《习字秘诀》、戈守智《汉溪书法通解》和冯武《书法正传》所述,加之笔者增删就简后,复杂笔势大致可概括为:节耳势、阜耳势、邑耳势、舞鹤势、驼头势、马樁(桩)势、曲钩势、柳箕势、竹箨(音唾)势、双竹势、爻势、三牵绾、虿毒势、外掠势、浮鹅势、凤翅势、宝盖势、冖(音幂)头势、飞带势、戈势、草势,等等(注:以上笔势排序不分先后)。
(一)复合笔势补
1.节耳势。按:“节耳之法……'即’等字用之。”
图片
图1▲“节耳势”
2.阜耳势。按:“左用”、“宜狭以让右,住处用垂露。”
图片
图2▲“阜耳势”
3.邑耳势。按:“宜濶而长。以配右,住脚用悬针。”
图片
图3▲“邑耳势”
4.舞鹤势。按:“舞鹤之势,首点昂起,左右如两翅开张,而不可过放,中竖独立不偏。”
图片
图4▲“舞鹤势”
5.驼头势。按:“驼头四点,如物之张口露牙。磊磊时出,而以勾笔为吞吐,勿使笔势散澷。”
图片
图5▲“驼头势”
6.马樁(桩)势。按:“马樁之法,先作两点相向之势,后作中竖。'心’篆法本如此也。”即形如拴马之桩。
图片
图6▲“马樁势”
7.曲钩势。按:“曲钩之势,'乃’字用之。”
图片
图7▲“曲钩势”
8.柳箕势。按:“柳箕勿。”即此势为“勿”字之形。
图片
图8▲“柳箕势”
9.竹箨(音唾)势。按:“竹箨之法,上啄贵短而劲,下啄掠贵长而竦,竖用玉勾之法……右军'狂’字用之。”
图片
图9▲“竹箨势”
10.双竹势:即“竹头”,亦可用“烈火势”表现。
图片
图10▲“双竹势”
11.爻势:即“爻”字形。《翰林密论二十四条用笔法》云:“缩出法……上磔衄锋,下磔出之。”(元末史学家、文学家陶宗仪《书史会要》中,此“缩出法”又称“重复法”,如“昌、吕、爻、棘、羽、森、淼”等字用之。)
图片
图11▲“爻势”
12.三牵绾。按:“'是、足’又名三牵绾法也”。
图片
图12▲“三牵绾”
13.虿毒势。此法亦名“背抛势”。按:“'风’'飞’'凡’'气’之例是也。”
图片
图13▲“虿毒势”
14.外掠势:亦名外擘法、外臂法、外略法。引:“左峻掠,中潜锋衄挫,右蹲锋外掷。”
图片
图14▲“外掠势”
15.浮鹅势:浮鹅有“出锋者”与“不出锋者”,不出锋者按:“流、此”等字。
图片
图15▲“浮鹅势”
16.凤翅势:戈守智书论中“虿毒势亦名凤翅,亦名大背抛”,但笔者以为,凤翅势该如“凤”字之“⺇”形更为妥当(毕竟左右双翅更加形象)。愚此言不足为训,诸君可据原论自行斟酌哈。
图片
图16▲“凤翅势”
17.宝盖势:清人戈守智称为“显异势”,按明人姜立纲刻石《七十二例法》图示,“宝盖”即今之部首“宝盖头”。
图片
图17▲“宝盖势”
18.冖(音幂)势:见势名便知此势为“幂”字上部,即今之“秃宝盖”。
图片
图18▲“冖势”
19.飞带势。按:“飞带,用于'歹、列’等字”。即“歹、夕、夂、反”字之形。
图片
图19▲“飞带势”
20.辵(音辍)之势:即“辶”字之形(属“衮笔势”的范畴)。一人私言,诸君自行斟酌择取。
图片
图20▲“辵之势”
21.癶(音波)势:即“癶”字之形(亦私言,诸君请自行斟酌择取)。
图片
图21▲“癶之势”
22.厶(私)势:即“厶”字之形(不成家之言,望诸君斟酌择取)。
图片
图22▲“厶势”
23.第三讲中,咱们认识了“十字势”。在书写过程中,“竖十字”常与“掠势”组成复合笔势。如下图这类笔势,笔者将其称为“竖十掠势”(一得之见,诸君多加斟酌)。
图片
图23▲“竖十掠势”
24.戈势(总举):“戈势”包含“戈形”与“卧钩”之法,即明人张绅《法书通释》中“纵戈、横戈”。因书家在造形时,此势常涉及复杂笔势,如:“戈势”与其他笔势重合(笔者称为“重戈”)。故愚在《八法十五势》中仅浅举一“纵戈”字例,不但未做进一步之讲解,且未再提及“横戈”之法。今日复杂笔势已做介绍,现一并举之。
下图第三列中,标红部分即为两个笔势重合共用。“成”字圈中为“曲钩势”与“戈势”;“戴”字圈中为“奋笔势”与“戈势”,此类与其他笔势共用而组成之“戈”,即为“重戈”。后面还会谈及“翻转势”之“戈”,这些“笔势”在理解上,都可统称为“戈势”。属半家之说,诸君自行斟酌择取哈。
图片
图24▲“戈势”
25.草势:草势形态多样,愚考诸帖得如下数类,在理解上皆可称“草势”。草势有别于“横爻势”(按“横爻之法,两画两竖……其法先左竖,次左画,三右画,四右竖”),诸君请小心甄别。
图片
图25▲“草势”
26.彐(音计)势:即“彐”字之形。此形为“彑”之异体。
图片
图26▲“彐势”
27.丁势:此势即状如“丁”形。在理解上,属“钩努势”之范畴。同时,此势又可孳乳出“啄丁势”、“丁右勾”和“啄右勾”。
“啄丁势”,即“丁势”之“勒”变为“啄”。丁右勾:顾名思义,此势乃“丁势右勾”之形。“啄右勾势”,即“丁右勾”之化势。一人私言,诸君自行斟酌择取哈。
图片
图27▲“丁势”
28.皿势:即“皿”字形。愚以为,此势又可孳乳出“缩勒皿”。
图片
图28▲“皿势”
29.无点厶:即“厶势”缺少一“侧”之形。不成家之论,望诸位自行斟酌择取哈。
图片
图29▲“无点厶”
30.女势:即形如“女”字之势。在诸家字迹中,愚以为,此势又可孳乳出较典型之“蟹脚女”及“戈女势、直女势”。
图片
图30▲“女势”
(二)倒笔势(属“变势”范畴)
倒笔势即笔势倒写之义,在理解层面统称为“倒笔势”。而在笔势归纳上,便可称之为“某笔势的倒笔势”。如下图“厶、爫(同爪)、丬(音盘)”等法。一人私语,诸君自行斟酌择取哈。
图片
图31▲“倒笔势”
(三)翻转势(属“变势”范畴)
翻转势,即如镜像翻转般,将笔势翻转。虽翻转后的字形势态与原笔势大不相同,但咱可依“某某势翻转”归纳。如下图“戈势翻转”等。属半家之言,望诸君自行斟酌择取。
图片
图32▲“翻转势”
(四)变形位移说(属“变势”范畴)
愚以为:变形位移,即将笔势点画变形或移动位置,组成新的笔势形态(有时仅点画位移,笔势大圈不变。此“变形位移”之定义需以“古字或通用字”和已知“笔势”为依据论证)。但无论大圈变形与否,这类点画移位之“笔势”在理解上统称为“位移势”。若同时还包含变形,则称“变形位移势”。而在笔势归纳时,可继续原笔势名称,不再孳乳新的势名。如上图“戈势”的翻转,“侧”便自然呈现“位移”,但整体仍为“戈势”。
又如下图“月”字外框,便为“钩裹势”之移位,在理解上此即“位移势”。依“古字”或“通用字”配合“笔势”对比分析时,即直呼“某某势位移”,如“钩裹势位移”。
“华”字圈中为“草势位移”;“年”字圈中为“勒势位移”(但整体大圈“奋笔势”不变);“正”字圈中为“浮鹅势位移”组成“外掠势”(若因位移而改变笔势,则称新笔势名即可);“冬”字圈中为“掠势位移”;“尘”字圈中为“屈头势位移”。
图片
图33▲“位移势”
再如之前看见的一个帖子,那位朋友问:
为什么王羲之《圣教序》里很多氵、讠、彳中间加一点?
https://www.zhihu.com/question/7526076380?utm_psn=1862052044099158016当时收到回答邀请时,心想:“这该为'位移’与'倒笔势’所致”。
图片
图34▲“回答邀请”
但因那段时日整理书论有些“焦头烂额”,且不愿如此大而化之,又想着在“识势”版块里,这方面的讲解总会涉及到的,便未立即码字,遂搁置许久。今日终于要谈到“变势”,故特意翻出此问。意在既补充文论,又作解答。管见如下:
就文字起源说来,最早见于《易传》,简言之:“八卦、结绳、文字”是有先后顺序的。《乾坤凿度》说八卦为古文字,即“乾卦”是古“天”字;“坤卦”是古“地”字;“艮卦”是古“山”字,以此类推。此言虽不足为据,但其中道理却是可以理解的……未免扯远,咱直接从汉字变迁来说,咱们目前已知且能肯定的即:甲骨文、大篆(周金文、史籀篇、秦刻石)、小篆、隶书是一脉相承的(至于草书、楷书、行书是相承,还是并列稍有争议,未免冗长,暂且不表)。
又因甲骨字样才几千字,且其中不少字形难以一统辨释,故愚以为,朋友所问可依“篆书”字样为“源头”进行梳理。如下图“彳”上部,分别在篆书《石鼓文》《史墙盘》《大盂鼎》《大克鼎》《袁安碑》中,表现出形如“衮笔势、啄势、掠势”的模样,总之曰有这么一部分“点画”存在。而在隶书《张迁碑》《曹全碑》《史晨碑》《鲜于璜碑》《陇东王孝感颂碑》中,此“彳”上部“点画”不但依旧存在,并且还直接变化成了明确的“点”。这说明:“点”这部分是合理存在的。而“氵、讠”这一部分“点画”的合理性,亦是不言而喻的。
图片
图35▲“彳”上部变“点”考证
图片
图36▲皇象、索靖之“讠氵”考证
图片
图37▲诸家“讠氵彳”考证1
图片
图38▲诸家“讠氵彳”考证2
由上图诸家字迹看来,“氵、讠、彳中间的一点”,并不是多加出来的,而是原来就有的,只不过是书家在书写时将其“变势”呈现罢了。如下图《集王金刚经》中第4559之“流”字就能明显看出——此字中部之“点”是通过“位移”变势得来。
图片
图39▲“位移”考证
回到《圣教序》,中部一点较明显的“氵、讠、彳”,如第272之“德”字,为“倒笔势”;第355之“论”字,应是“剥泐”所致;第378之“法”字,为“衮笔势”。
图片
图40▲《圣教序》笔势解1
第782之“识”字,为“倒笔势”;第793之“流”字,为“衮笔势”;第857之“赞”字,为“位移势和倒笔势”组合(简称“倒移组合势”)。此“字像”是将通用的“言旁”经过“位移变形”,再加上“倒笔势”组成的——即“右钩势”上移,与勒组成“丁右勾”,同时“侧”便顺势“倒笔”。
图片
图41▲《圣教序》笔势解2
第1058之“法”字,亦为“衮笔势”;第1059之“流”字,为“流水势”;第1102之“德”字,为“位移势”。
图片
图42▲《圣教序》笔势解3
第1234之“法”字,为“衮笔势”;第1788之“谛”字,为“倒笔势”(注:如行笔走“橙色路线”,则显拖沓,同时③走到“侧”是长路程的逆时针,就用笔习惯说来,不太顺手。并且到“努”已无“势气”呈现。若硬要在“努”处倒笔,又将是一个长路程的逆时针。就“顺势”与“就近原则”说来,这种行笔路线无疑是不便书写的)。
图片
图43▲《圣教序》笔势解4
综上约言:
造成“《圣教序》里很多'氵、讠、彳’中间出现'加一点’的视觉效果”,或更严重之阻碍石刻辨认的原因有三,一是书家主观刻意为之,如运用“倒笔势”、“位移势”或多种“组合势”来造形、变势等。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减少重复,增加作品的多样性,同时通过“变势”来使字与字、行与行之间气势连贯,从而让整个作品更加灵动。
原因之二则是客观存在的,如因天灾导致石刻毁坏,影响辨认。汉《华山碑》、唐《顺陵碑》便是地震使其崩裂;或因迁徙途中遭遇事故,导致碑刻塌毁。如《熹平石经》在转运过程中,因船坏而漂溺,一度破为桥基;又或是年代久远,石刻残泐导致“点画变形、重合、残缺”等不易辨认因素的出现(此例不一而足)。
第三个原因便是:也许书家本就纵情快写、连写、草写,同时又经岁月侵蚀,因而增加辨识难度等。除此之外,还包括他人椎拓繁复,导致石刻由窪渐浅,由浅渐平,由平渐泐,更甚者竟漫漶无字等
补充:愚以为,宋人米元章《海岳名言》之“石刻不可学”、“必须真迹观之,乃得趣。”甚是有理。毕竟刻手有高下之分,即使是当世高手,亦难将墨韵展现,况且石刻又有以上诸原因来造成点画“变形、重合、残缺”等影响辨认和学习之阻碍(非绝对,是相对不可学。诸君自行斟酌择取哈
图片
)。(五)变势
变势即改变字像之势。这不是一种笔势名称,而是一种造势方法。如下图通过“倒笔势”改变字像之“惜”字;通过“翻转势”改变字像之“杖”字;通过“位移势”改变字像之“徐”字;通过“换势”改变字像之“样”字等,都属于“变势”的范畴。“变势”是一个概念,是建立在“识势”的基础之上的。
我们早已知道“识势”就是“笔势”的辨别,那“识势”有什么用呢?咱继续往下看。
图片
图44▲“变势”之说二、“识势”的作用及目的(一)作用
愚以为,“识势”的作用在于:方便咱们有效地理解、识记“笔势”。与此同时,也为帮助咱们解决上述类似疑问,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“解题”思路。
(二)目的
窃以为“识势”的最大目的是:以“势化字像”的理念为咱后期的创作提供“造形依据”与“变势思维”,更为展现书家个人情性赋能。
总结:
本讲咱们补充了复合笔势之“复杂笔势”,将整个“识势”版块的重要之“势”都作了图解,于此同时笔者还结合个人经验,将不利于记忆的“晦涩笔势”重新命名、又总结了些许“新鲜笔势”。值得一提的是:咱特意借书友之疑问完成了“识势”分析。
本讲“复杂笔势”之图解、论证,虽以诸多书论为依据,但其中仍不乏个人斗筲之言,实不足为训,诸君朋友可照原论择取哈。限于学力和经验,虽已努力让生硬的理论踏上了为实践服务之路,但考证之中难免有错讹或疏漏之处,还请读者朋友们多指正。
感谢诸君的浏览,期待您的转发与收藏
图片
。愚在此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:字字如意,帖帖顺心,洒墨创作尽风神!下周二,咱们“名帖笔势分析”中再会。图片
——————·END·——————
笔者“炼庵”致力于通过公众号分享个人书法管窥,如果诸君也对书法感兴趣,欢迎在评论区留言,或通过公众号私信给我。期待与您交流!再次感谢您的阅读、点赞与转发,咱们下期见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出彩速配-成都正规配资公司有哪些-股票配资平台代理-股票配资公司排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